想觀看更多最新公共建築
詳文請見: https://goo.gl/H7HnRX
享譽全球的建築巨匠安藤忠雄,他創作的建築作品橫跨博物館、美術館、大學學院等公共建築,都是當地重要的建築地標,其中著名的「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」─風之教堂、水之教堂、光之教堂,更是許多台灣人的訪日必遊景點,建築中處處顯露與自然合一的大師哲學,堪稱安藤忠雄生涯前幾名的代表作。
如今睽違27年,安藤大師重新拾回教堂系列作品,新作「山之教堂」就選在台灣的阿里山,讓台灣人也能就近欣賞到安藤教堂獨特的神聖之美,相較之下,前三座教堂皆設於日本境內,第四座「山之教堂」即是第一座海外的安藤教堂,更彰顯出這座教堂的意義非凡。
風之教堂,日本兵庫縣,1986年
水之教堂,日本北海道,1988年
光之教會,日本大阪府茨木市,1989年
這座「山之教堂」預定蓋在嘉義縣阿里山上的鄒族居地─得恩亞納(Toe'uana),在鄒族語裡,得恩亞納意味著一塊遠離河床平坦安全的土地,在歷史上是鄒族祖先居住地。在遭遇88風災侵襲後,阿里山的來吉部落極力爭取重返得恩亞納重建家園,終於5年後災後的永久屋完工,鄒族人得以重回得恩亞納的懷抱。
得恩亞納的歐風小木屋,號稱全台灣最美永久屋
然而,為什麼安藤忠雄會選擇在得恩亞納建蓋新教堂呢?
背後卻有一段揉合來吉部落笑與淚的故事。
在得恩亞納定居以後,來吉部落致力於延續傳統文化,一方面推廣族內木雕工藝,一方面也發展部落觀光、利用阿里山溪種植來吉咖啡豆,以及有機高山茶。然而部落發展的同時,一直以來撐起撐起族人心靈支柱的教堂建築,卻長期因建設經費不足遲遲未能興建,對於一邊面對部落發展壓力一邊還要對抗自然災害的鄒族人而言,儼然是急需解決的心靈之渴。
來吉部落特產,可愛又討喜的山豬木雕
眼見教堂建造之路坎坷,部落的林劍萍牧師在去年隨營建團隊走訪日本後,受到安藤忠雄教堂建築所感動,而開始計畫拍攝紀錄片《回家》,詳述得恩亞納的變化歷程及族人的心聲希冀,紀錄片觸動了安藤大師,不僅答應設計教堂,也表示願意幫助部落籌募建造費用,還在日本發起捐獻櫻花樹的活動,有意將櫻花種在社區內及通向得恩亞納的公路上。
紀錄片《回家-得恩亞納-上帝的應許之地》
而且這些櫻花以及「山之教堂」不只將成為得恩亞納的新希望、新景點,根據安藤忠雄事務所透露,安藤大師也希望這次的跨海之作可作為紀念,象徵台日之間的友好關係,以及促進日本與台灣原住民的關係和解,也令台灣人越加注目,這座滿載大師心意的教堂建築,如何讓台灣甚至全世界一致驚豔!
*本文圖片轉自網路圖片
相關文章連結
✭ 建築行腳
以下為上銘建設官方網站與Facebook,歡迎參觀與加入粉絲團